-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05/29]
-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05/29]
-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05/29]
-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05/29]
-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05/29]
-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05/29]
邹国军和他的独轮车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独轮车也叫红车,是我国农耕社会主要的生产和交通工具,在我国使用了数千年之久。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上世纪70年代后传统木制独轮车逐步被胶轮车完全代替。在目前的农村,
独轮车也叫红车,是我国农耕社会主要的生产和交通工具,在我国使用了数千年之久。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上世纪70年代后传统木制独轮车逐步被胶轮车完全代替。在目前的农村,木匠绝大部分歇业转行,独轮车已是非常罕见的老古董,其制作工艺已中断了半个多世纪,无人传承。
所幸的是,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很多被遗忘、冷落的传统技艺正在受到社会重视。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辆独轮车,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逐步回归的时代大背景下,由新蔡县民间工匠参照珍贵实物、历经近百天努力,运用名贵木材黄檀纯手工复制的。
他是目前我县传统实用独轮车制作工艺的唯一传人邹国军先生!
邹国军,1960年2月出生,新蔡县涧头乡杨老庄村委邹营村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
1979年,邹国军拜当地著名老木工杨从清(1904-1987)老师门下学艺时,杨老师已75岁,门生弟子数十人遍布方圆几十里。但杨老师看到邹国军踏实诚恳、聪明好学,又有文化,是个好苗子,就着意培养他。随着新式农具的改进,沿用数千年的传统农具制作工艺越来越被人冷落,杨老师内心非常焦急,决心把它传承下去。常对邹国军说:“孩儿啊!好好地学,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不然就失传了。”临过世前,杨老师特意把自己使用了一辈子的一套木工工具传递给爱徒邹国军,令邹国军激动不已,决心不负老师重托!
▼ 邹国军复制的微版木耧
邹国军与自己的塑像 ▲
多年的耳濡目染、耳提面命,使邹国军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可以独立制作许多农具、家具。其中难度最大的要数独轮车制作,全是斜榫卯结构,十分复杂。木工行业有种说法:直榫卯好做,斜榫卯难为。
其制作工艺如下:
从车身做起,车把以内榫卯67公分宽,车前43公分宽,车把是横斜榫卯结构,车前是直斜榫卯结构,车中央另有8个上下斜榫卯结构,共26个部件,44个斜榫卯,难度在把前横斜榫卯结构、前直斜榫卯结构巧妙结合在一起,要求十分严格,要么不坚固,要么就整体报废。车身上面的构件家乡叫狗鸡笼子,上下都是七斜八乍榫卯,中间有12个小榫卯结构固定,难度极大。车轮中轴是方眼,方眼深度是31公分,打通方眼左右要标准,车轮8瓦16辐,车轮大轴有16个辐条,16个榫卯与中轴和车轮外圆紧紧相连,8块瓦公母对扣,要紧密坚固,安装时难度极大。车耳是七斜八乍,与车轴紧密相连,车耳与车轮中轴随时拿掉可以更换。因为车耳与中轴易磨损,一般都是选用耐磨的檀木,安装难度极大。整个车身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哪个部位都要精作细装,不能用一个铁钉。榫卯一定要坚固,车上可装载一千多斤重的货物,要推走很多公里不能有损伤,要坚固耐用,制作时难度极大,工艺要求极严、极精,榫卯准确度极高,否则即使勉强嵌入也不牢固。这里,只会一般木工活还远远不够,必须要了解车的复杂结构,要工艺娴熟、学精学透,肯下真功夫,不怕费时、费力、劳心、劳神。而且制作周期长,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作品报废,原料、时间、人力成本浪费巨大!
但不论难度多大,都难不倒工艺大师邹国军。“独轮车能从传统中走来,我们就有责任让它向未来走去。”带着这种强烈的使命感,邹国军开始了他的传承与创新。
历经数月努力,一辆用名贵黄檀木等大复制的实用独轮车—红车终于面世!令传统木刻界啧啧称奇,令许多熟悉独轮车的中老年人激动不已,更令许多青少年大开眼界!
在此之前,作为经验积累,邹国军先生已经复制过双轮推车、木耧、木耙、木犁、传统家具等,还创作出了一大批泥塑、木雕、根雕、木刻等优秀作品,多次参加鹤壁中原文化博览会、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荣获第二届中原文博会“创意奖”,数十件作品被收藏机构或个人收藏,经常被媒体宣传报道。
近年来,随着邹国军的传统木工工艺日渐纯熟,他经常被外地的一些企业家请去装修会所、布置别墅,或者制作巨型城市雕塑。看似很复杂的布局、结构,经邹国军打眼一看,很快就成竹在胸,其制作出来的东西古朴大气、拙中见巧,常常令人拍案惊奇!
2018年9月12日,邹国军的木雕工艺被新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9年5月16日,邹国军出席了驻马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
文章来源:《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网址: http://www.xdgyjjhxxh.cn/qikandaodu/2020/0921/433.html
上一篇:稀土为何如此稀罕
下一篇:影响压力容器检测误差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