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05/29]
-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05/29]
-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05/29]
-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05/29]
-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05/29]
-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05/29]
爱故乡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第三届中国爱故乡大会合影 摄影/本刊记者卞瑞鹤因为爱故乡,我们都是同路人!2015年12月19日至20日,北京的天空格外晴朗,在中国农业大学这座承载着中国三农使命的百年校园里,来
第三届中国爱故乡大会合影 摄影/本刊记者卞瑞鹤 因为爱故乡,我们都是同路人! 2015年12月19日至20日,北京的天空格外晴朗,在中国农业大学这座承载着中国三农使命的百年校园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爱故乡人士,就中国乡土文化的保护、乡村文明的传承以及乡村未来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 故乡远去,乡愁袭来。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复兴乡村已成为当今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内在共识,并日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这里,每一个人的田园梦,是为了一群人的田园梦;每一个人的爱故乡,是为了一群人的爱故乡! 守着乡村祖庙的人 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建设理念和实践能够在一起聚集交流,不能不说这是2015年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一桩盛事。 时光先回溯到2015年4月份,为了寻找我们身边的“新乡贤”,“寻找新乡贤——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评选公益活动正式启动,其目的就是树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人物,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标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建设故乡的历史进程中来。 参与此次爱故乡活动的人们中,每个人的事迹都感人至深,尤其是5位“2015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更是备受关注:王蓬草一生专心剪纸艺术,是中国十大剪纸大师;李宗汉历时30年,以一己之力编撰《上堡乡志》;马新兰开拓了回族女童教育;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团队“回到田野、守望故乡”十余载;93岁高龄的祝总骧,至今仍然坚持在海内外及农村地区推广312经络锻炼法。 他们从地方历史传统文化和生活家园的滋养中获得了地火般的大能量,有的倾其一生、一家人或几代人的心力,坚守着乡村的地方文化和传统智慧,坚守着乡村乃至整个民族、整个中华文化的生命之根。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说:“在走向生态文明的特殊时代,不是我们要拯救乡村,而是需要乡村拯救我们。这些行走在爱故乡最前沿的人们,就是最早的觉悟者,是守着乡村祖庙的人。” 文化联系着我们的故乡情感 窗外,有大树和山坡,有几个小伙伴,还有天上飞舞的风筝。这是儿时的记忆,这是我们的故乡。 “乡村,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共存相处的生态场域、生活场域和生产场域,在历经了百年现代化制度的激进变迁之后,其与生态文明时代所呼吁的多样性、循环性和共生性等特质,仿佛日渐消逝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何慧丽说,人们对乡村“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触,已经不再只是传统农业社会那些诗词所表达的意境,而是作为现代性问题出现的、以都市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去观照农业文明而滋生的复杂情感。 其实,知识分子从20世纪初开始凝结的百年“乡愁”,就理性认知的层面而言,缘于百年来中国现代化制度变迁过程中所出现的“乡衰”。工业化的强制性天命与中国既有资源禀赋之间的张力所造成的现代化悖论,是中华民族“乡愁”情绪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说,只要有激进的现代化变迁,就会有严重的“三农”问题,就会有“故乡的沦陷”,以及从个体、群体到整个民族不同层面上的“乡愁”。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爱故乡的包容性比乡土还要大,虽然我们很多人在城市生活了一代两代,但是对故乡的眷恋,不仅仅是跟乡土的关联,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关联。我们所有的知识、智慧都来自于实践、行动;我们所有的理念、分享的东西,都联系着我们的情感。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乡村发展专委会主任温铁军表示,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是帮助中国度过现代化危机的基础。真正的知识,应该深深植根于社会大众,以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的农村教育,应该植根于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大众创新之中。 我们说爱在故乡,爱在故乡何处? “爱在大乡建,即以乡土文化为根基的共同情感及行动,存在于社会各阶层群体之中。”何慧丽说,因为爱在故乡,所以对乡村生产方式、建筑样式、人文风采、生态景象、生活特色等,想念不忘、爱慕不舍;因为爱在故乡,所以行走乡土复兴大道,不只是落花怜惜之忧怨怀旧,更是真性自觉的“恋爱”或“孝亲”般的高级情感。 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七里沟风景区的河口村 摄影/本刊记者 卞瑞鹤 重建故乡需要“乡贤”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认为,使乡村重新焕发活力的关键在于人,我们要有人,有年轻人,有能人,有认识到乡村价值的人。 毫无疑问,会聚于此的这些人,正是我们需要的时代“乡贤”。 从创办荫城铁器馆、留住黑铁文化根脉的原建国,到创办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留住千年汉水文化的刘贵棠;从打造郫县民俗博物馆、再现川西农耕文化的吴国先,到奔走呼吁、致力文化遗产保护十年的涂月超;从甘当文化义工十余载、守望故乡民间文化的拾穗者团队,到三十年如一日痴心编撰《上堡乡志》、守望客家乡土文化的李宗汉……他们在试图用行动留住农业文明时代的文化遗存。 从用自然笔记谱写农民心灵史、为自己代言的秦秀英老人身上,从一生专心剪纸艺术、镂剪故乡人文之美的王蓬草老人身上,从治沙状元到致富能手的殷玉珍身上,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与大自然、宇宙存在心智同构特点的人类,当然不只是向大自然和周围世界索取资源和财富并将之破坏殆尽的,而是会像明亮的镜子一样反映他们,像灿烂的阳光一样照耀他们,像知心朋友一样与他们交换心灵的。 从科学证实人体经络存在、推广312经络锻炼法的祝总骧夫妇那儿,从活化传统、创建魅力西昆的孔庆平身上,我们得到答案:中华文化传统的历史遗迹(包括有形的、无形的),绝不是只意味着过去辉煌的残余。弘扬中华文化,既不是复古拟古,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为了实事求是地应对当前中国现代化各种困境的智慧。 此外,还有潜心开展妇女扫盲、开拓回族女童教育的马新兰,推动大平安村新农村建设、探索知青互助养老模式的张承永,推动新疆公益环保、发展生态科技产业的吐地·艾力,进行十年新村实验、打造生态幸福家园的张浩良,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来自人民群众之中的推己及人、知行合一的巨大力量,看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希望。 “乡愁需要大乡建,时代呼唤新乡贤。正是通过他们,我们才能从乡村、从历史中去发掘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的道德、伦理之源泉;也正是他们,使我们有信心从基层和历史的根底上,系统地去激活乡土社会支撑体系的积极因素,发掘出中华民族的深度智慧和生命力。”何慧丽认为。 重庆巴渝农耕文化博物馆馆长刘映升进行草把龙交接仪式 摄影/本刊记者 卞瑞鹤 爱乡路上不孤单 乡村是城市之母,乡村文化也是民族文化之根,乡村是中国的生态涵养之所、绿色衣食之源、文化传承之基、和谐人居之地,是祖辈传承给我们的宝贵财产,也是祖国繁荣富强的重要依托。 对于一个尊崇先人先祖、常怀乡情乡愁的民族来说,乡村不仅仅是当下居住者的乡村,也是所有子孙后代共同的乡村。 爱故乡,将有助于把城市里的优质资源,通过合理的途径,重新导入乡村,让人们以和谐的姿态重新合作,推动城乡共建。爱故乡是一种情怀,更是一门学问,它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学习,需要我们彼此的沟通和帮助;爱故乡行动,是全新的社会活动与文化体验,它将唤醒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与诚意,释放国家、社会与人民的活力,成就多元文化的和合共生,营造地方乡土社会的自主发展空间。 故乡再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人、各种知识在各个地方的持续努力,需要协同行动。对历经工业化、城市化洗礼巨变后故乡风貌和前途的关心,如今正成为各地爱故乡人士融入地方,保护地方历史、文化、自然,从而让生活更好、环境更美的原动力。 正如湖南安化县大福爱乡协进会的李良轩所言:爱乡公益的路上从来都不孤单,只要你愿意做;爱乡公益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只有正确的战略定位和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爱乡公益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自发自愿享受这个过程。
文章来源:《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网址: http://www.xdgyjjhxxh.cn/qikandaodu/2021/0128/555.html
上一篇:围绕中心 依法履职 力促发展
下一篇:论埃及外商投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