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流动性与疏离感新世纪以来台湾电影中的城市意

来源: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电影与城市之间有着多元而复杂的关系。自从电影出现后,城市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之高以及处于中心性的地位,是乡村所不能及的。城市在电影中有时不仅仅是一个场景,更经常的则

电影与城市之间有着多元而复杂的关系。自从电影出现后,城市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之高以及处于中心性的地位,是乡村所不能及的。城市在电影中有时不仅仅是一个场景,更经常的则是一位隐身的主角。城市是现代工业革命的产物,城市化带来了人们生活空间的变化,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与农业社会迥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体验,同样也带来人类在思想认知上巨大的变化。当电影这个现代文明的产物出现后,电影就将注视的目光对准了城市,使得它与20世纪以来人们生活经历的急遽都市化过程同步同趋,因此城市与电影互为镜像,二者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都市空间与人文资源既是如此的丰富有趣,它也因此成为了电影拍摄时最真实最逼真的场景。许多电影以都市景观、建筑以及都市族群的活动为背景,利用都市中种种现成的景观意象,强化影片的真实感与熟悉感;而这同时,以都市为背景的电影也成了都市的代言人,间接地向观众陈述这个都市的景色与都市生活中的种种故事,成为认识都市的另一种方法。”①

同样,台湾电影从出现开始一直就与台湾的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黑白影像到彩色世界,电影都在讲述着这个色彩斑斓的空间里的故事,但是“城市化带来的绝对不只是现代化美好的前景,更多的是成长过程的阵痛、迷惘,有时甚至是绝望”。②快速发展的都市化现象以及资本社会带来的结构性转变冲击着台湾的都市,使得城市渐渐产生着异质化,城市的面貌也开始发生着剧烈改变。“当都市的发展陷入了一种‘无地点感’,以往的都市意象构成以及城市集体记忆所形成的辨识系统渐趋失效之际,透过导演对都市生活敏锐的观察与描述,使得镜头中都市影像、都市现实、都市意象、都市意识都充满着各种丰富性。”③因此,本文主要以新世纪以来台湾电影中所铺陈出的都市为主要背景进行论述,将影像中所呈现出来的城市表象梳理,探讨“电影城市”与“真实城市”之空间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张力,并重点论述飙越的都市化现象在台湾电影里是如何异化了人,使得生活其中的人们感到阵痛、迷惘、寂寞、孤独、缺乏人情味,甚至是绝望,从而交构出影像中的台湾都市经验。

21世纪以来台湾电影市场进入了票房萎缩、工业低迷的时期,年轻世代导演们则在这种艰难的电影环境中挣扎、努力、改变、创新,希冀能在艺术与商业的夹缝中“支撑起台湾电影的一线天空”④。他们大多数出生于台湾经济腾飞时期的导演们,伴随着台湾社会的转型与现代化一起成长,对后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台湾有更深切的体会。他们的电影更多地表现了台湾(尤其是都市)大环境下人的生存境遇。同时,对现代化都市的批判也从未停止过,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混乱、空洞和疏离的空间。这些电影包括《台北晚九朝五》(戴立忍,2002年)、《停车》(钟孟宏,2008年)、《台北星期天》(何蔚庭,2010年),等等,在论述的层面呈现和回应了一个新的台北都市空间意象,并在银幕上构建了一个后工业时代里的台北形象,呈现了后现代性与全球化下的都市生活,只不过这种生活是负面的、令人不快的。

一、世纪之初的狂欢与彷徨

随着台湾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响,“将文化和‘新经济’‘高科技’并列,把以发达经济为依托的强势文化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作为度量不同文化的标尺,意欲挤压并取代弱势文化。”⑤而作为出生于台湾经济腾飞、在成长过程中深受美、日文化影响的年轻世代们,更是在东、西方文明冲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西方文化的怀抱里,构成了后工业社会里的全新景观。另一方面,这种“世纪末”指的是作为一种时间概念,世纪末情绪则源自一种盛年不再、事事将休的虚无感。面对20世纪的临终与新世纪的到来,台北的都市社会里弥漫着浓厚的世纪末情绪——忧郁、颓废、苦闷、孤独、彷徨的情绪。表层繁华似锦、里层却低压沉闷的充满危机感的气息,这就是李欧梵所说的“一个华丽的浮面”“一种时不我与的焦虑”。这在文化上代表了一个世纪、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伴随着人们在世纪之交普遍存在的回顾与前瞻的心理,世纪末情绪、颓废意识陪同着都市人渡过世纪之交,成为众多都市影像的文本特征。

在1985年万仁的《超级公民》里,李志奇与阿西两人喝完酒之后,面对着夜阑人静的台北夜晚,两人不禁感慨,不论白天多么喧闹,台北的夜却静得出奇。十几年后,台北都市的社会、生活、文化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02年戴立忍的《台北晚九朝五》就呈现了另一个不同的台北。如果说《超级公民》是展现了台北“朝九晚五”时段的众声喧哗的话,那么《台北晚九朝五》则呈现的是“晚九朝五”时段的灯红酒绿。进入到21世纪之后,台北就成了一个不再宁静的不夜城。电影明确将电影具名为“台北晚九朝五”,直指台北这个国际性大都市在全球化文化影响下与纽约、东京、香港等城市日益趋同,成为欲望横流、有性无爱、没有休息的坚硬城市,这也是自台湾新电影以来台湾电影中首次以“台北”作为明确指向并具名的电影,并重新开启了日后的创作思维,从模糊之域开始走向具名之城。⑥

文章来源:《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网址: http://www.xdgyjjhxxh.cn/qikandaodu/2021/0304/612.html



上一篇:工业党如何在改造古代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临高
下一篇:母亲们的选择老处女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投稿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编辑部|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版面费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论文发表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